因此,现在没有房产税试点,只有房产估值办法试点。
处于有无之间的,则急切想知道这件终极武器,能否真打掉地方政府上瘾的土地财政,对血拆釜底抽薪。由于供求格局不变,市场结构照旧,市场在观望半年后,房价每每加速上涨。
自2005年5月恢复二手房交易营业税以来,通过加税调控房价,几成笑谈。到底按面积还是按价格征,为何税率是0.5%或3%,已购房征不征,第一套房是否永久不征……这些疑惑,得通过人大辩论一一澄清和界定。而要改变这种局面,得从根子上削弱地方政府对土地的绝对控制力。这些年,已有很多改革机会被错过。试点落地后,无房的,自然期待房价下降。
如此,才能形成一个健康的多中心的分权治理机制。新税种也好,从1986年的房产税暂行条例扩展而来也罢,若想从公众口袋直接掏钱,理应由人大立法,而非政府发个条例就把这事儿给办了。首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不放松,我国不是经济发展过快,而是发展不足,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更要加快发展。
其次,要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二是经济全球化没有扭转,也不可逆转。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一些短期应对举措与中长期努力方向可能产生新矛盾。
十一五期间平均经济增速预期接近10%,预计十二五期间经济增速为7.9%左右,2016~2020年为7%左右。它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可能趋势,也提供了与其他情景比较的参照系。
积极扩大内需,稳定和拓展外需,两者不可偏废。五个坚持突出重点,引领未来,惠民利民,助推转型。同时,区域贸易自由化、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今年将有400个经济贸易协定签订,这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四是科技革命导致资本要素流动不可逆转,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孕育新突破。
高能耗产业比重将逐步下降,低能耗产业比重相应上升,2010年为44.2∶55.8,2015年为44∶56,2020年达到43.6∶56.4。积极扩大内需,稳定和拓展外需(一)正确认识中国内外需的关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最鲜明的特征,这是人民期待,全党共识,实践昭示和行动指南。为避免净出口低估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我们用可反映部门联系的投入产出法来测算一段时间出口贡献的平均值,经测算,2000~2008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0.1%,其中消费、投资和出口分别贡献3.4、4.3和2.4个百分点。
在发展方式转变较快情景下,我国仍然可以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预计十二五期间可达8.4%,比基准情景高0.5个百分点。进入专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二五 。
出口额不是增加值,重复计算导致依存度高估,此外还有国际产业分工、比较优势、发展阶段、海外投资少等因素影响。世界上只有美国、印度、日本、巴西等几个大国的内需比例高达80%以上或90%左右,如果剔除对我国出口的重复计算和高估部分,我国外需比例将下降,内需比例与这些大国的差距会缩小,甚至不相上下。
世界经济失衡根本原因在于南北发展不平衡,而不是我国出口太多,更不是人民币估值过低。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国出现双顺差(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和资本账户都是净流入)既有积极合理一面,也带来新的难题。但不能简单靠压缩出口解决顺差过大难题,而应多管齐下,通过外资政策、外贸政策、汇率政策、资源价格和税费改革、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等综合措施,促进出口增长方式升级。总之,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二是内需结构不协调,投资增长和GDP增长都快于消费增长,而不是消费增长太慢或消费需求不足(1990~2000年我国居民消费实际年均增长8.3%,而世界平均为2.9%,发达国家仅为2.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十七大概括为三个结构调整,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五个坚持,即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三是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在上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必须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高于基准情景,综合反映了技术创新、生产效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人力资本的提升等各种因素的贡献加大。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内需,出口不占主导。主要表现在:一是投入结构粗放,要素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
第三产业比重到2020年与第二产业基本持平,可能为5.7∶47.1∶47.2。西方学者担心经济全球化扭转、停顿,金融危机以来有的国家采取的投资和贸易保护等措施会影响全球化进程,但实际上,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国际产业转移速度加快,投资规模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把高端制造业和地区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实施市场本土化、研发本土化、制造本土化,而不是以中国为桥头堡,大进大出,两头在外。我国经济增长前景预测(一)基准情景。十二五时期加快科学发展,在国内环境方面面临着诸多有利条件,发展潜力和回旋余地大,要素组合优势明显,微观活力和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政治稳定,各级政府应对复杂局势的能力明显提高。
提出主题和主线是《建议》最鲜明的特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三是收入分配结构失衡,发展成果尚待普惠共享。
既体现了对十二五时期国内外环境的正确判断,又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全党的意志,对今后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40.1%上升到2015年的49.7%和2020年的51.9%。
到2020年和2030年,能源消费总量约为40亿吨和50亿吨标准煤。(四)多管齐下缓解双顺差。
收入分配政策调整产生积极效果,到2015年,预计居民消费占GDP比重由2008年的35.3%提高到47.5%,到2020年居民消费比重提高到48.3%。(三)加紧培育竞争新优势。必须指出的是,外需不可能被内需完全替代,不可自废武功。(二)我国内外需比例变化符合全球化趋势。
《建议》所提出的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突出体现了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大阶段性目标紧密衔接、与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特点。调结构的要求落实不理想。
第三产业比重会较快提升,到十二五期末即可超过第二产业,一、二、三次产业构成2010年为10.4∶48.8∶40.8,2015年预计为8.2∶45∶46.8,2020年将达到6.1∶43.1∶50.8。《建议》提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我国出口依存度高原因很复杂。单位GDP能源消费从2005年的1.23吨标煤/万元持续降低到2015年的0.95吨标煤/万元和2020年的0.89吨标煤/万元。